
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别忘了点击“关注”成为铁粉,这样您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,免费了解党史热点、领袖过往等内容,与我们共同探讨那些不容忘却的历史。
文 | 任先生
革命烈士刘伯坚,是毛主席亲自称为“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”的英雄人物。他与妻子并肩参加革命,为了中国的解救,他们不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,还做出了令人痛心的牺牲——将三个儿子亲手送走,最终他们俩在敌人的屠刀下英勇牺牲。
1979年,在刘伯坚夫妇牺牲44年后,三兄弟终于得以团聚。小儿子为了报答养父母的深恩,甘愿在农村度过一生,默默奉献。刘伯坚的一生充满了英雄的壮烈,而他们的子女们也继承了父母的革命遗志。
展开剩余83%1895年,刘伯坚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小商人家庭,年幼时便入私塾读书,后又考入师范学校。他从小便目睹百姓疾苦,受到“五四运动”的激励,心中产生了深厚的民主主义情怀。正是这一切,使他早早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。
刘伯坚投身革命的早期,就结识了革命英豪聂荣臻,并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。多年来,刘伯坚始终活跃在革命的第一线,他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崭露头角,成为了“军中骄子”。他不仅勇敢地在战场上拼搏,也在为国家的解放奋斗。
然而,在1927年刘伯坚遇见了比他年轻11岁的王叔振。两人因共同的革命理想结为夫妻。当时,大革命已经宣告失败,冯玉祥也转投国民党。刘伯坚听从党组织的指示,前往苏联与刘伯承等同志一起学习军事,并返回中央苏区投入反“围剿”斗争。
然而,命运总是多舛。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,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撤退,刘伯坚与妻子留在了根据地,继续进行艰苦的游击斗争。然而,随着国民党的逼近,形势越来越严峻。1935年3月,刘伯坚领导的部队在江西信丰县唐村山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,最后他不幸被敌军俘虏。
在敌人面前,身负重伤的刘伯坚依然英勇不屈,面对敌人的羞辱,他昂首挺胸,以坚强的意志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英雄气节。即便在监狱中,他也没有放弃,他在给妻子和家人的信中,写下了誓死保卫革命的遗言。
刘伯坚在狱中写下的最后两封信,饱含着他对妻子王叔振和三个儿子的深深嘱托。他写道:“弟生是为中国,死亦为中国,一切听之而已。”他请求妻子不离革命战线,誓言教育孩子们继续革命事业。可惜,当刘伯坚在敌人枪口下倒下时,他并不知道妻子也已经为革命献出了生命,孩子们的命运再也无法把握。
刘伯坚和王叔振育有三个儿子:虎生、豹生、熊生。从孩子们的名字来看,刘伯坚似乎赋予了他们更大的期望。大儿子虎生年仅五岁时便被托付给了大嫂梁凤笙照料,而小儿子熊生在刚刚40多天大的时候也被送走。为了解决革命中的实际问题,刘伯坚与妻子不得不作出最痛苦的决定。
刘伯坚的长子虎生,送走后由梁凤笙带到西安。后来西安事变爆发,周恩来得知虎生的事情后,亲自安排将虎生接到延安。虎生在延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,直到1948年,他被派往苏联学习。1955年,虎生从苏联归国,终其一生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,履行了父亲未竟的革命事业。
刘伯坚的次子豹生,六岁时被寄养在苏区群众郭贱姑家。在郭家,豹生得到了悉心照料,直到1949年,随着解放军的到来,他也进入了北京。在那里的小学里,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所有课程,最终成为一名航空工业的高级工程师,继承了父亲的革命精神。
至于三子熊生,他在40多天大时被送给了黄荫达夫妇。这个选择意味着他将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,经历了数不清的困苦。然而,熊生并没有辜负养母的期望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成长为一位有担当的成年人。
直到1953年,中央政府才找到熊生。尽管被要求与兄弟们团聚,熊生却选择留在农村,忠诚于养父母的抚育。直到1979年,在刘伯坚夫妇牺牲后的44年,三兄弟终于在北京重聚。
这三兄弟的命运,正是那一代革命者壮烈而悲壮的缩影。虽然刘伯坚与王叔振早已为革命付出了生命,但他们的血脉与理想却在子孙后代中继续传承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